“我是一個共產黨員,這一輩子感到無上光榮……同志們堅持下去!天就要亮了!”一陣慷慨激昂的口號聲,直沖茫茫夜空,回蕩在燦爛的星海之中。年僅30歲,黨的優(yōu)秀兒子崔景岳英勇壯烈地犧牲于銀川城隍廟。
崔景岳,男,原名崔廷儒,曾化名崔皓、劍仁等,1911年出生,陜西省旬邑縣城人。曾參加過黨領導的向國民黨旬邑縣政府請愿的游行示威、悼念李大釗、“四?二八”遇難烈士紀念大會、旬邑起義等進步活動,1927年由青年團員轉為中共黨員。
1933年夏,中共陜西省委被敵人破壞,崔景岳從陜甘邊區(qū)回到西安,與孫作賓等建立聯(lián)系,成立了中共陜西臨時省委,崔景岳任秘書長。1936年12月25日,陜西省委重新成立,崔景岳任秘書長。1939年冬,黨中央決定派正在延安學習的崔景岳擔任中共寧夏工委書記。
1940年4月13日,崔景岳去銀川接觸地下黨員杜琳。當夜11時,國民黨寧夏省黨部調統(tǒng)室主任馬效賢、中統(tǒng)特務李郁華等人帶領憲兵沖入杜宅,崔景岳和杜琳被捕入獄。
在獄中,崔景岳受盡酷刑摧殘和精神折磨,但他的意志始終堅如磐石,還在獄中成立了黨支部。在加強對黨員思想教育的同時,他想方設法籌錢幫獄友改善伙食、購買藥品,帶領大家做“獄中早操”,被大家親切地譽為“獄中的陽光”。
1941年4月17日深夜,崔景岳脫下棉袍贈予獄友,昂首闊步走向刑場,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口號后,被敵人推入坑中活埋。為紀念這位為革命舍生忘死的英雄,銀川市人民政府在崔景岳就義的地方建立學校,并命名為“景岳小學”。
(文字整理:咸陽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