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就如何認識歷史、研究歷史,如何以史為鑒,更好地把握當下、走向未來,作了深刻闡述,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的精髓,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光輝,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我們在新時代開展歷史研究、繁榮發(fā)展歷史科學提供了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如此頻繁、集中、系統(tǒng)地論述歷史科學,這在改革開放至今的歷史上極為罕見;在黨中央直接關心、籌劃下成立國家級的專門的歷史研究機構——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fā)來賀信,這在黨的歷史和新中國歷史上都還是第一次。這些都說明歷史研究在新時代受到空前重視,享有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肩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科學的系列重要論述,抓住機遇,奮發(fā)有為,不辱使命。這里簡要談三點學習體會。
一是要在全社會積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給歷史學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明確了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確立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澄清了若干重大理論問題,尤其是科學解答了歷史學為誰著書立說這一根本性、原則性問題,進而為研究工作樹立了正確導向。
學術導向是個大問題,與政治方向、價值取向是連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以上這些,是我們回顧總結鴉片戰(zhàn)爭至今近180年歷史得出的必然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個完整概念,所謂“中國特色”,指具有中國特點、切合中國國情、符合歷史發(fā)展邏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蹦壳?,我國發(fā)展正處在關鍵節(jié)點上,全黨全體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顯得至關緊要,而這四個自信,都與科學、正確地解讀歷史緊密關聯(lián)。說到底,這是涉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問題。事實勝于雄辯,歷史不容歪曲。史學工作者要自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積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二是重視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為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提供智力支持。
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tǒng)。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毛澤東同志十分贊賞,將該文作為延安整風文件看待,便是一個例證。今天,繼續(xù)推進我們的事業(yè)、解決好我們在前進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需要以史為鑒,汲取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需要樹立世界眼光,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當代史學若想具有生命力、體現影響力,就必須順應時代需要,有意識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對話,積極回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多做一些建設性、創(chuàng)新性研究,力戒那種選題無足輕重、搞繁瑣考證、范圍狹窄、內容空洞的學究式學院式研究。司馬遷寫《史記》,司馬光著《資治通鑒》,都具有鮮明的現實關懷。北宋大儒張載有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身處新時代,我們的胸襟應當不比古人遜色,應當比古人更加開闊。
歷史理論研究所是中國歷史研究院唯一新建的研究所,我們力求在學科設置上打通古今中外,注重大歷史、長時段研究,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理念。
三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穩(wěn)居世界第二,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歷史學的發(fā)展總體上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對于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史學、公民社會理論以及新清史、全球史研究等,我們要有鑒別,決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決不能邯鄲學步、鸚鵡學舌。特別是中國史研究,其學術根基、學術中心理應在中國。我們要有這種自信、底氣和氣魄,要主動引領學術潮流、推進學術創(chuàng)新,積極掌握學術話語權。舉例來說,歷史理論所研究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是為了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旨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致力于豐富和發(fā)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意義重大而又深遠。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研究中心設在歷史理論研究所。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努力,為推進中國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為大力彰顯歷史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系作者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科學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上的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