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卡脖子”處下大功夫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chuàng)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言猶在耳。
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必須扛起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任。休假期間,身心放松的同時,專家們也一直在思考討論“關鍵核心技術如何實現自主可控”等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坦言,“現在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明顯變化,形勢逼人,挑戰(zhàn)逼人,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愛國奮斗對科技工作者來說是實實在在的,作為學科帶頭人,應當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盡早突破關鍵核心技術?!?/p>
“核心技術想突破,不能一味模仿,如果總跟在別人后頭,意味著別人一更新,你就得落后,始終無法超越?!宾慕鹌皆菏吭诳茖W研究上喜歡另辟蹊徑,不迷信國外技術,曾在國內外率先提出高分子材料振動剪切流變和體積拉伸流變加工成型方法及原理,使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他結合自身經歷談道,“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得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優(yōu)勢,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
聽了黃慶學、瞿金平的討論,以“鎂要為中國制造業(yè)減重”為目標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國家鎂鋁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潘復生建議,“我們必須強化合作,特別是自身領域研究遇到瓶頸時,協(xié)同創(chuàng)新,擴寬視角,早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p>
從事月球車及空間折展機構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鄧宗全認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能搞運動式,更不能漫天撒花;基礎研究猶如基石,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必須下大力氣做好基礎研究?!?/p>
……
討論在持續(xù),認識在深化。目標明確,更需堅定前行。來自基礎科學、工程技術研究的專家達成共識:有了方向,就得“憋著一股勁兒,圍繞目標潛心研究”。
牢記責任使命,勇攀科技高峰。“當前,非走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不可?!睗M懷責任感、緊迫感的休假專家表示,將力求提出更多原創(chuàng)理論、取得更多原創(chuàng)發(fā)現,努力實現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的自主可控,把創(chuàng)新主動權、發(fā)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急國家之所急、解發(fā)展之所難,把更多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不久前,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這幾年,國家出臺了許多好政策,讓我們擁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新時代我們更應急國家之所急、解發(fā)展之所難,把更多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休假專家的共同心聲。
以往,心臟室間隔缺損需要開胸做手術,風險很高。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主任孔祥清教授研究發(fā)明了介入治療室間隔缺損器械,“從大腿血管輸送一個數毫米大小的封堵器,到心臟的缺損處進行微創(chuàng)治療”,這種方法填補了國際技術空白,在國內外廣泛應用,“歐美國家現在用的也是我們的器械。”他透露,他們團隊最近在研究控制高血壓的設備,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希望能更好地解決病人的實際困難。
集成電路是“工業(yè)糧食”,科技要強,IC必須強,絕不能受制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如認為,科研人員應研究各領域發(fā)展中存在的實際瓶頸問題,根據國家需求攻堅克難,避免好看不好用的選題。
糧食安全責任事關重大。廣西農科院院長鄧國富從事兩系雜交水稻研究已32年,他首創(chuàng)的絲苗型優(yōu)質化育種策略,實現了華南雜交水稻優(yōu)質化育種突破,為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決我國航天電子器件急需產品的“有無”問題,致力于我國特殊領域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分析水汽分布與輸送格局,實現不同地域水資源再分配;讓油料作物育種先后實現多抗、高油和多產三次跨越;建立全球首個青稞全基因圖譜……專家們并不滿足于以往的成就,他們的視線已投向更新、更遠的目標。
海風習習沁人心脾,波濤聲聲催人奮進?!斑@是一個愛國奮斗的新時代,這是一個建功立業(yè)的新時代?!敝粻幊?,是專家一致的感受;矢志創(chuàng)新,是專家共同的目標。他們表示,將把科研成果應用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yè)中,把個人價值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