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代林,男,漢族,1964年11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農業(yè)研究所研究員。
禹代林連續(xù)24年蹲點在農村、扎根在田地,從一畝試驗田到幾十萬畝大田推廣,從年年歉收到連年豐收,青稞的基因里有他的汗水,百姓的心坎里有他的身影。他為雪域高原農牧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農牧民實現(xiàn)小康作出重要貢獻,是農牧民心中的科學種田引路人。
作為“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大面積示范推廣的主要完成者,6年間,禹代林跑遍了日喀則市120多個行政村,累計示范推廣青稞新品種150萬畝,平均每畝增產50斤以上,新增產值1.24億元。他還參與主持完成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優(yōu)質飼草品種引進以及農作物物種篩選等,改變藏地農作物傳統(tǒng)生產方式,提高種植質量,培訓農民5.5萬余人次,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
多年來,禹代林為及時把新品種推廣到農區(qū),始終與農民群眾同吃住、同勞動,餓了就抓把糌粑、吃碗方便面,渴了就喝山間泉水。2003年,為推廣油菜和青稞新品種,禹代林前往條件艱苦、交通落后的金嶺鄉(xiāng)。去金嶺鄉(xiāng)的山路泥濘難行,加上大霧繚繞,汽車無法通行,禹代林背著行李徒步前行將近8個小時。禹代林在金嶺鄉(xiāng)一待就是10個月,每天戴著草帽、挽著褲腿穿梭在田間地頭指導村民們科學種植,檢查播種機器刻度、種子包衣情況、化肥施用比例……每件事,禹代林都親力親為。
禹代林每年農業(yè)技術服務時間長達200余天,沒有車就坐拖拉機,沒有拖拉機就徒步走,在沒有電視、沒有報紙、沒有網絡的農村試驗基點,一干就是24年。在這24年里,由于長期生活無規(guī)律,禹代林患上了嚴重的胃病,但他每天隨身帶著胃藥,始終戰(zhàn)斗在農業(yè)生產第一線。對禹代林而言,沒有什么比給農民帶去技術和服務更重要。
禹代林榮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yè)科技推廣標兵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